1.jpg
日期:2017-04-20 11:15:00
来源:
首页 > 政务动态 > 农村金融

  • 【 字体:
  • 吉林省扎实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

     

     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启动一年来,吉林省牢记为全国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普惠型发展道路的历史使命,立规划建机制,谋创新促发展,抓重点出亮点,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立柱架梁、夯基垒台的基础工作,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利在长远的改革试验项目,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“三农”领域,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有效支撑了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增绿,金融与“三农”发展共赢局面逐步显现。2016年,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743.4亿斤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玉米取消临储政策、市场价格下行情况下仍增长7%,超过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,166个美丽乡村建成。

      构建保障有力的试验组织工作体系。坚持科学规划、集中统筹、分步实施、明晰权责,扎实有序推动改革试验顺利开局。一是强化规划引路。按照多方参与,前瞻谋划、重点突出、因地制宜、分级负责的原则,制定《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》,为改革试验提供蓝图遵循。二是健全工作体系。建立了以省长担任组长,8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省一盘棋工作推进体系,形成了纵向省市县联动、横向多部门跨地区常态交流的沟通协作机制。三是明确试验责任。严格施行任务拆解、阶段拆分、责任拆细,逐一制定具体落实措施,形成了96条改革措施、247项工作着力点的任务清单;明确了推进步骤、时限安排和目标要求,实现任务有人落、阶段有人盯、责任有人担。四是加强督导考核。将改革试验任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估、纳入督办清单、纳入公众监督,强化压力传导,实现各级政府、社会公众齐抓共谏的督导格局。五是营造舆论氛围。通过报纸、电视、互联网等多种手段,组织开展了系列化的宣传报道。召开4场农村金融改革试验专题新闻发布会,动态介绍相关部门和试验地区的进展情况。

     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,强化农村金融资源投入。通过调结构、建机制、搭体系、扩总量,有效发挥金融精准扶持和资源调节作用,为农民种植结构调整、创新创业、扶贫开发等领域提供充足金融支持,有效促进农民增收。一是实施差异信贷供给助推种植结构调整。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11品类的“农优贷”系列产品,实施差异化信贷管理,2016年累计发放贷款11.4亿元,惠及1.9万户农民,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、促进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。二是搭建融资扶持机制支持农民创新创业。通过银政农合作,推动金融机构开设农民“双创”贷款绿色通道,支持农民通过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,2016年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创业型贷款3.5亿元,积极扶持各类创业主体创新创业。三是创新融资体系释放资源要素财产权能。围绕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不足、信用环境不优、产权流转不畅等方面短板,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“三支柱一市场”即基础服务、物权增信、信用信息、产权交易农村融资服务体系,构建网络统一化、服务标准化、功能综合化、使用便捷化的服务网络,促进农村金融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。四是聚焦贫困农户增强精准扶持能力。开展精准识别建立贫困户金融服务档案3.5万份,推动金融机构大力开展扶贫小额信贷,余额达到1.5亿元;积极研发适合当地需求的特色扶贫金融产品,推出创新信贷产品10余个,金融扶贫创新产品贷款余额8.1亿元,直接支持贫困户1.63万户,间接带动4.4万户;创新金融院校与金融机构联合扶贫机制,实行定向选拔、定向培养、精准上岗,帮助59名贫困学生走出农村学习、回归基层工作,提升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
      以促进农业增效为目标,优化农村金融产品服务。围绕农业生产效益不高、经营流通不畅、产业化支撑不足等关键问题,创新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,以财政支农资金金融化运作为初始动力,强化信贷、保险、证券、产业链金融等多种资源与服务联动,构建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体系。一是优化财政支农金融化运作模式。坚持政府搭桥、财政引路、金融运作的理念,以政策性担保、引导性基金、融资租赁、风险缓释等金融手段配置财政支农资金,相继设立了政策性信贷担保公司、涉农引导基金等财政支农金融化运作平台,总规模约48亿元;先后构建信贷周转、贷款贴息、农业保险等风险分担补偿机制,总规模约6.5亿元,有效提升了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投放的积极性。二是优化农业保险产品服务。实施政策性、商业性保险两轮驱动,着力推动农业保险提标、扩面、增品,有效发挥风险分散功能,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转型升级。2016年,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4.83亿元,同比增长33.87%;五大作物政策性参保面积4150万亩,同比增长1.05%;特色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,烟叶、人参等特色保险保费收入1.61亿元,提供风险保障37.62亿元。三是优化涉农资本市场融资服务。因企制宜推动涉农企业上市、挂牌融资,推动九台农商行香港上市,推动永丰食品、正方农牧等7户涉农企业新三板挂牌。支持金塔股份等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定向融资1.4亿元,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。四是优化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。围绕大米、人参、畜牧、食用菌、杂粮杂豆等“五大特色产业”发展,创新推出“公司+龙头企业+农户”“银行+畜牧业担保公司+养殖户”“银行+合作社+农户”等模式,形成特色的产业化、品牌化、区域化的链式金融服务模式。截至2016年末,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特色产业链龙头企业贷款余额84.5亿元,支持农业产业链上农户超过8万户。

      以促进农村增绿为目标,优化金融资源调节机制。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与环境风险控制功能,通过金融机构的准入管理和信用等级划分,实行差异化信贷调节,稳步扩大绿色循环农业、美丽乡村建设、农业科技应用等领域的金融供给,实现农业生产、农村发展、农民生活的绿色转型。一是增强绿色循环农业的信贷支持。推动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农业、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经济领域支持力度, 2016年,省农行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信贷支持,共投放贷款近6亿元,每年可综合利用秸秆30余万吨,有效减少了燃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。二是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信贷支持。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机构低成本资金优势,创新投贷模式,重点支持水利建设、棚户区改造、农村公路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等。2016年全年省农发行投放各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贷款55.01亿元,省国开行通过整合涉农资金3.9亿元重点促进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。三是增强互联网科技金融应用推广。加强互联网技术在农村金融服务的渗透,深度推广手机银行、网上银行、农民钱包等金融产品,打通人力、网点无法到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制约。深入实施“四个一”“金穗惠农通”工程,布放各类电子机具1.6万台,覆盖8589个行政村,占行政村总数的92.3%。

      以普惠共享发展为目标,深化一揽子综合集成改革。充分发挥农村产权效能,以金融手段为纽带,搭建土地金融运作平台,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农民流转土地,吸引要素资源集聚,推进种养殖结构调整、机械化耕作和农业科技应用,规划二三产业发展,提升土地产出效益,以帮助农民融资,解决农民就业,保障农民安居,优化公共服务,探索“三农”发展的新路子。2016年,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“一平台、六功能、四提升、三转型”为重点的一揽子改革试点,即:创新构建“土地资产管理公司”平台,发挥规模流转、集中整理、价值发现、融资增信、产业对接、安居保障六项功能,推动土地资源价值、农业产出效益、农民收入水平、农村公共服务四个提升,最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、农村发展方式、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。截至2016年末,试点地区组建土地资产管理机构、现代农业投资公司、土地股份合作社、农地金融交易中心等系列土地金融运作平台,流转土地1400公顷,占试点面积的28%,实现4个村整村流转;农民入股存地80户,土地面积96公顷;宅基地复垦面积125公顷,安置农民1600户、4900人。

      以促进社会稳定为目标,强化农村金融风险防控。在推进改革试验进程中,吉林省时刻把风险防控放在农村金融改革的首要位置,全面提升农村金融风险防控能力,坚守金融稳定的底线。一是加快化解高风险农信社历史包袱。以促开放、助帮扶、强内控为手段,通过市场化方式,加速农信社历史包袱化解。2016年,推动10家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,农商行数量达到35家,累计处理历史包袱80.6亿元。不良贷款率下降至4.9%,下降3.5个百分点。二是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预警防控体系。立足农村金融风险防控内容、着眼点、手段三个转变,强化警银协调合作机制,建立全过程立体化农村风险预警防控体系,努力实现风险防控内容从非法集资风险向全面金融风险转变、风险防控着眼点从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变、风险防控手段从线下向线上转变。三是多渠道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意识。组织开展“金融知识普及月”等活动,2016年各类金融机构举办县域和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宣讲150余场次,发放宣传资料24万余份,受众人数16万余人。借助电视、广播、报纸、网络等载体,广泛开展反假货币、反洗钱、个人征信、金融IC卡、第三方支付等金融知识宣传。

    主办单位:吉林省金融工作办公室

    协办单位: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吉林银监局 吉林证监局 吉林保监局

    地址: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1166号 邮政编码:130051